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拉开帷幕。这是中国首倡的国际合作倡议,高峰论坛是首次主办,两个“首次”赋予本次论坛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会议主题展现东道主的胸怀与智慧,道出各国同舟共济、迈向繁荣的共同愿望。
事实上,这次论坛的背景是世界经历着一系列“不确定性”。2017年,国际秩序面临深刻调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如何实现人类长久和平与发展”……海内外高度关注:中国方案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中国担当怎样为“失序的世界”开出“中国药方”。
“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搭建合作共赢大平台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近年来,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持续扩大“朋友圈”,搭建合作共赢大平台。
4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面对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莘莘学子时,对如何破解世界面临的重重挑战,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对这一理念又一次进行深刻、全面、系统的阐述。
当今世界形势处于百年变局关键时期。“反全球化”思潮抬头,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加剧,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这些复杂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也非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各国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巴比伦塔,毁于无法协力。身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时代,协调合作才是必然选择,互利共赢才是发展之道。
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中国希望与各国一起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不断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的最大公约数。
4年来,从莫斯科到雅加达,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从纽约联合国总部到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正确义利观、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中国倡导的诸多国际关系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行动方向,也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今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査沃斯对此评价说:“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会从这一理念中受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人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
包容性发展:“一带一路”成最受欢迎国际公共产品
“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建设”,去年底,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这一倡议并获得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
中国方案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各国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将中国机遇同各国发展融合起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在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千余名元首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各国、各地区代表将齐聚北京、共襄盛举,这既是对中国倡议投下的沉甸甸的赞成票,也展现了“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共识与决心。
从“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的开放姿态,到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真正让“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在实处。这些倡议和行动,都生动体现着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智慧的正确义利观。
向实处走,必将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倡议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强势推进,成果惠及世界。这就是“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的最佳注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着大量就业机会。
展望一带一路论坛,一系列中长期合作举措将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长效合作机制将加速形成。中方将梳理重点领域合作、确定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作为论坛一大目标,正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互利合作注入动力、夯实根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各国沟通与协调,增进互信,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普惠、包容方向实现再平衡,也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中国担当: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身处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中国积极自信同世界深度良性互动,寻求各方“最大公约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郑重宣示。
在世界经济低迷徘徊、保护主义抬头的关键时期,中国向前一步,向世界发出了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清晰信号。
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欧自贸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APEC利马会议通过《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中国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源头活水。
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顺利运行,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份额升至第三位,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不断深化的全球金融合作中,“中国角色”更加举足轻重,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亚投行开业一年多来,共为巴基斯坦等7国提供17.3亿美元贷款,撬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进程又一有力注脚。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一带一路”承载着新的希望,中国愿把自身治国理政的经验同世界各国交流共享,以自身发展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半月谈记者 许小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